历史的长河中,战争几乎是每个朝代无法避免的历史事件。从《孙子兵法·谋攻篇》中我们可以读到,“故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这意味着在军事策略上,指挥官最优先的目标是通过谋略解决冲突,其次才是通过外交手段,再次是兵力对抗,最后才是攻城。在古代战场上,指挥官的目标是尽量避免直接开战,能够通过不流血的方式达到战略目的,便是最理想的结果。而要实现这一点,传递信息、沟通和谈判的使者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因此,才有了那句历史悠久的“不斩来使”的规定,这不仅仅是条军事规矩,更是一项政治惯例。
这个“不斩来使”的规定,实际上源自一个久远的历史事件。公元前596年,楚国派遣使者申舟前往齐国传达国书,楚庄王特别叮嘱他不要途经宋国。然而,宋国的执政华元得知这一消息后,感到自己受到极大侮辱,愤怒至极,竟然派兵将楚国使者杀害。楚庄王得知后大为震怒,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报复宋国。于是,他动用大军,围困宋国整整九个月之久,宋国此时才意识到楚国的强大,感到无法抗衡,只好向晋国求援。然而,晋国一年前才被楚国打败,也没有力量再和楚国为敌。最终,宋国只能派使者前往楚国求和,而出使楚国的正是华元。
展开剩余67%《东周列国志》记载,华元在深夜潜入楚军大营,亲自将楚军的统帅子反抓获。华元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宋国的困境,指出若楚国愿意撤兵三十里,宋国必定无条件服从。子反向楚庄王汇报情况后,楚军果真答应了华元的请求,撤退了三十里,并与宋国签订了互不欺瞒的协议。华元被作为人质送往楚国,而这项协议标志着“两个国家交战时,不斩使者”的不成文规定逐渐成为了军事交往的基本准则。
这个规则的产生,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和规矩息息相关。那个时代的战争不仅仅是武力的对抗,更是政治博弈的延伸。如果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能够通过对话解决冲突,谁愿意通过流血来争夺胜利呢?因此,作为两国沟通桥梁的使者,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尊重。倘若使者被杀,这意味着双方已经没有和解的余地,战争将不可避免,甚至可能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血战。
这一约定,虽然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遵守,但也并非每次都能保持不变。清朝便曾犯过一场严重的错误。1860年,英军突袭大沽炮台,结果清朝很快溃败,无法有效抵抗。随后,英方派出哈里·斯密·巴夏礼带领36名使者前往清朝进行谈判,但这些外国使者拒绝向清朝皇帝咸丰行跪拜礼,这让咸丰大为不满,觉得自己颜面尽失。愤怒的咸丰下令,由怡亲王载垣将巴夏礼一行人抓捕,并将其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。许多使者因环境恶劣而生病死亡,这一事件迅速传到英国,引起了英国皇室的强烈反应。英法两国联合发兵,进攻北京。
当英法联军逼近时,咸丰皇帝慌忙带着妃子和大臣们逃亡,而英法联军则如同匪徒一般闯入了圆明园,洗劫了其中的宝物,并将园区焚毁。英法联军不仅带走了18名人质,还以此为理由展开了全面进攻。咸丰原本企图通过“斩使示威”的举动来威慑敌人,没想到这一行动最终反而为英法联军的入侵提供了借口,令人十分愤慨和痛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